本書是中國新城市主義領導者俞孔堅在建設規劃領域數十年的思考和探索成果。
這里有他對反自然的“小腳主義”美學觀和建設規劃進行的反思;有他對積累了千百年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的回顧。在此基礎上,俞孔堅深入探討了生態文明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描繪了如何構建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并提出了實現這一目的之設計學途徑。此間也有他對青年學生的寄語,多是人生感悟、分享初心,以期共勉。
全書共五篇:第一篇桃源之殤,反思現代工業文明為人居環境帶來的問題;第二篇桃源鄉愁,回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這不是懷舊,而是收拾被遺忘的人類千百年積累的經驗智慧;第三篇新桃源憧憬,探討生態文明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描繪如構建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第四篇設計科學與藝術,探討實現新桃源的設計學途徑,探索實現拯救與修復之道的科學技術和藝術;第五篇在途中,是番外篇,分享初心,感恩社會,勉勵青年。
索金之問:中國城市能否存續? 01
柯布的答案: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途徑 12
桃花源與生存的藝術:我的治愈地球之旅
第一篇桃源之殤
003 /大歷史視野中的人類景觀
008 /歐拉綠洲與消失的文明
014 /消逝的阿爾卑斯山美景
021 /消失的伊甸園:困境中的全球城市
028 /雨殤
032 / 水殤
038 / 土殤
043 /城殤
047 /城市荒野:另一種消失的文明
056 /哭泣的母親河
062 /兩條遠方的河流
066 /大河的另一種文明
074 /棕地——工業文明的孽債
082 /橋園捍衛日記
093 /災難景觀:美麗與恐怖
097 /欲望的景觀
102 /無處可逃
108 /天堂的遺憾
117 /兩種文明的斗爭
第二篇桃源鄉愁
129 /故鄉水是白沙溪
134 /兒時的空間
142 /城市兒童需要怎樣的樂園?
150 /精讀大地
156 /岐山腳下的那方神奇土地
163 /仙境是個慢地方
170 /閱讀西溪南
177 /峨蔓的鹽田
182 /向農民學習
188 /北歐現象
194 /百姓日用即為道
200 /尋找京杭大運河
210 / “海綿”的哲學
219 /社會形態與景觀韌性
226 /社會與生態的基礎設施
第三篇新桃源憧憬
235 /大腳革命與新桃源憧憬
258 /論低碳美學與低碳藝術
261 /制止粗暴無度的水利工程,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
268 /復興古老智慧,建設綠色基礎設施
282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邏輯
287 /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問題研究成果概要
321 /三大創新策略綜合解決雄安新區的水問題
333 /關于平陸運河工程的幾點建議
344 /生態安全格局與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
348 /論景觀的服務
352 /景觀作為生態基礎設施
358 /別讓更多的桃花源消失在黎明之前
363 /韌性國土與水生態系統修復
374 /生態修復:一場改善中國城市和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運動"
380 /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
385 /海岸帶景觀
392 / 回歸生產
398 /論"公園"
404 /共享城市
409 /步行上班
416 /論全球視野與地方行動
第四篇設計科學與藝術
421 / 一次景觀倫理的心路歷程
431 /實踐研究:創新知識和方法的范式
436 /為誰設計
439 /論’'叢林法則'’與"戒權所"
443 /論景觀設計學
453 /人類世生態系統與生態修復
460 /論設計的生態
467 /地理設計展望
471 /景觀都市主義:是新酒還是陳醋?
478 /設計"有感覺"的城市
483 / "大腳'’度量的集聚與混合
490 /世博本質是什么?
495 /環境標識與解說
499 /大數據里的景觀
504 /人工智能與未來景觀設計
508 /警惕智能工具的陷阱
512 /從"鬼屎"到Meta
517 /論景觀評論
520 /追尋恩師陳傳康的足跡
530 /傳承實踐研究與創新教育
540 /給在華的外國設計師立傳
546 /修補被男人弄壞的土地
552 /銹跡之美
556 /林瓔的拓撲變幻
559 / 咼線公園的啟示
第五篇在途中
565 /曾與你一起仰望星空
568 /我的大學一年級
576 / 使命
597 / 逆流而上
599 /奇貨可居
602 /忠實于自己的與眾不同
605 /分享感恩
608 /常懷感恩之心,長保青春銳氣
612 /修改寫在大地上的文章
跋 為還我一個美麗的故鄉 616
參考文獻 631
本書是中國新城市主義領導者俞孔堅在建設規劃領域數十年的思考和探索成果。
這里有他對反自然的“小腳主義”美學觀和建設規劃進行的反思;有他對積累了千百年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的回顧。在此基礎上,俞孔堅深入探討了生態文明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描繪了如何構建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并提出了實現這一目的之設計學途徑。此間也有他對青年學生的寄語,多是人生感悟、分享初心,以期共勉。
全書共五篇:第一篇桃源之殤,反思現代工業文明為人居環境帶來的問題;第二篇桃源鄉愁,回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這不是懷舊,而是收拾被遺忘的人類千百年積累的經驗智慧;第三篇新桃源憧憬,探討生態文明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描繪如構建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第四篇設計科學與藝術,探討實現新桃源的設計學途徑,探索實現拯救與修復之道的科學技術和藝術;第五篇在途中,是番外篇,分享初心,感恩社會,勉勵青年。
一場實踐二十多年的“大腳革命”,探索人居環境如何重歸“生存的藝術”;一段關于“新桃源”的憧憬,反思人與土地、自然、生態的關系;一次源自“天地人和諧”審美觀的“大腳美學”之集中呈現。
《大腳革命與新桃源》是中國新城市主義領導者俞孔堅在建設規劃領域數十年的思考和探索成果。
所錄內容不足百篇,總體上都是些應題短文,也對當時國際、國內的一些事件結合專業進行討論。盡管論題廣泛,主題不出兩個方面:中國城市能否存續、生態文明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
俞孔堅在景觀設計學領域成就斐然,是中國新城市主義的領導者和批判性探索者。過去幾十年,中國在土地資源保護、水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出現眾多嚴峻挑戰,尤其在城市建設中出現反自然的“小腳主義”美學與建設規劃理念,它缺少人文關懷,高碳、高耗能,是導致城市生態脆弱的重要原因。
針對這一問題,俞孔堅在書中提出了如何治愈“現代性”造成的都市創傷,即如何重塑城市未來,如何讓人居環境重新回歸天-地-人-和諧相處的“桃源之境”。俞孔堅的答案是:“大腳革命”。它根植于土地,以中國傳統“天地人和諧”為審美基礎,是一種“大腳美學”。與此相對應的實踐,即“大腳革命”。有別于用鋼筋混凝土隔絕自然野趣,人為減弱自然生態機能的小腳美學,大腳革命主張“回歸土地”,并強調了幾種觀念,如:人居環境的設計首先是一種“生存藝術”;城市的規劃設計,應回歸“土地的倫理”,學習“農民的智慧”,因為對土地和生命的依賴和適應,使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及社區——景觀(Landscape),在人類的短暫歷史中以相對恒常的狀態而存在,人類種群和社區以一定的韌性適應并利用自然,得以生存和繁衍,形成了對這方土地的認同和歸屬。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這樣說,《大腳革命與新桃源》是關于美好家園營建的藝術,也是關于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生命何以永續的答案之書。